找回密码
 ╱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重要公告:因为旧程序存在大量的问题和难以维护的Bug,技术宅社区现已经迁移到新版喵宅苑,旧版将留作存档不再推荐使用,为了避免您的账户数据丢失,请尽快将账户迁移过来或重新注册,详情查看喵宅苑的置顶公告。旧站点现在仅供搜索引擎引流使用。
查看: 6496|回复: 38

[疾病防治] 【研】DiD(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常说的人格分裂(未竣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发表于 2012-9-22 0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人╲定下契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人◕‿‿◕人╲订下契约(注册新用户)

×
本帖最后由 猫渣 于 2012-9-23 00:07 编辑

=声明=此楼内渣LZ的NERD狂暴MODE已全开 说话和平时必然不一样 请见谅 先抱歉了!=



希望了解人格分裂的孩纸都过来发表见解 无论来自影视作品 小说戏剧还是来自学术专著。
需要全方位的讨论... ......如果有周围亲身经历的那就太好了QAQ【喂


是一定会发给好好写精彩内容的孩纸的
其实能有地方给我整理这些东西 了解这些东西 我真不在乎有没有糖||||单纯作为鼓励!
最近都在看类似内容的东西 会更新一段时间 更新电梯也会给出
优秀回复电梯也会给出
真正优秀的回复我这次直接砸技能点
(不君你听到了吗不君wwwww)
优秀与否也不在于字数。
有相关的就分享吧 各种百科来的那种还是免了w喜欢这话题的话自己好好查查 内容还是有太多的
大家一起来搜集比较全面w

以及这帖子内容可能会非常杂乱 我重视不了排版了 见谅w
开始~




●●●回帖可回答以下问题 或许有高能●●●

DID 人格分裂 你心中的定义阐释

你本人或周围人是否有DID的表现 何时何地经历如何 求详细

人格分裂 分裂后的后继人格与原人格之间的多种关系?能想到几种?以及到底什么情况下 主人格与后继人格之间互相不知悉或者知悉?

为何主人格与后继人格之间或同为后继人格之间会相互知悉或不知悉?从心理学方面或者考据到人体解剖生理等任何程度皆可 请解释。

后继人格的分类。越多越好

以及人格不是马甲 想分就能分............




●●●DiD概念及阐释●●●

先放置专门此症的官网权威
窝会好好发掘和翻译好之后搬这边

[来自度娘的定义]
概念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根据DSM-IV-TR,它是指一种戏剧性的分离性障碍,在这种障碍中显示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不同身份与人格交替以某种方式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诊断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Ⅳ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一IV)中关于DID的诊断标准如下 :
  A.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有自己相对持久的感知联系以及思考环境和自身的方式)。
  B.至少有两种身份或人格状态反复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C.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
  D.这些障碍不是由于物质的直接的生理作用所致(如,酒精中毒时暂时的意识丧失或混乱行为)或一般的医学情况(如复杂部分发作)。
  注意: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是由想像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所致。
变动身份与协同意识
  从一种变动身份转换到另一种变动身份,称为转换(Switching),转换通常非常突然并且可能是戏剧性的。
  某一变动身份与其他变动身份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不同的个案有不同的情况。例如,可能是一种相互失忆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变动身份之间不知道其他变动身份:也可能是一种相互认识的关系,每一个变动身份与其他变动身份都相互认识,他们可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甚至相互交谈:有些彼此相处和谐,而有些则无法和谐相处。
  在某种情况下,当一种人格占优势并且支配其意识活动的同时,另一种人格也在下意识里起作用,并称为“协同意识人格”(Coconscious Personality)。在这种情况下,协同意识人格能够认识到意识中的人格以及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并通过自动化的书写(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写下来的信息)及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而意识中的人格通常对协同意识中的人格一无所知


[来自度娘的争论]
关于DID与童年期虐待的争论
  在任何假定的人格群体中,虐待这个主题都可能存在,而且常常与患者所报告的早期经验相符。在Putnam(1986)的调查中,只有3%的患者没有报告童年期明显的创伤性经验。而在报告的早期虐待中,最常见的是性虐待,占83%,其中68%的报告中具有乱伦的成分。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声称在童年时曾遭受过多次身体虐待;几乎一半患者曾目击父母亲或兄弟姐妹被人用暴力杀死。其他一些研究取得了与Putnam的发现大致相同的结果。
  有关虐待的这些几乎一致的证据表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可能是恐惧的儿童为了使自己远离那些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多数患者报告的症状开始于童年期的某次创伤,这一发现支持了上述观点(在Putnam的调查中,89%的患者在12岁前发病)。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相关证据都以患者或治疗师的回顾性调查为依据。因而,有人如Franke,Kihletrom等(1900,1993)对下列问题产生了兴趣,即虐待报告很可能是受到了患者自己或心理学家关于多重人格理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暂时还没有一些对受虐儿童的追踪研究。因而,我们还无法确定受虐儿童是否比没有受虐儿童更容易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最后,因为童年期受虐的报告同样常见于其他心理障碍之中,如抑郁症和边缘性人格,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虐待的发生率及其严重性对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否比其他心理障碍更大。对童年期的性虐待的回忆在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关于记忆恢复的争论
  所谓记忆恢复,一般是指个体早年被抑制的记忆重新回到意识层面,尤其是童年期的性虐待。现在,记忆恢复通过大众媒体吸引了公众巨大的兴趣。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这些虐待记忆只不过是那些无责任感的治疗师的暗示与催眠的结果。对于那些被错误指控的父母们的愤怒来说,这些怀疑算不了什么。更多的是,那些遭到指控的父母会在法庭上还击,这种还击不仅是针对其孩子,更多的是针对那些让所谓记忆出现的治疗师们。
  那么如何区别错误与真实的记忆呢?该问题引发了一些研究,并由此确立了一些原则。例如,儿童期的性虐待经验最初被遗忘了,但其后又想起来,这显然是可能的。Feldman Summers与Pope(1994)在一项对美国的全国性的调查中,向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是否在童年期有过性虐待,如果有,是否曾经忘记了”的问题,结果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回答曾被性虐待,40%的人回答曾在某段时间全部或部分忘记。但是,上述调查依据是自我报告。另一位研究者L.M.Williams(1994)通过已被证明的性虐待记录进行研究。她采用一间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档案,研究了206个年龄从10个月到12岁,并经过医学鉴定受过性虐待的孩子。   
Williams对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女性进行追踪,她尽量邀请她们参加一个关于该医院如何对待女性的调查,过半数的人接受了邀请。在为期三个小时的访问中,她们回答了很多问题。当问到童年期的性虐待时,38%的人没有如档案中记载的那样报告这一经验,或者她们仅仅是出于隐私而隐瞒了这个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Williams认为,没有报告的人中有68%报告了其他童年被虐待的经历。很明显,人们可能会遗忘被性虐待的真实情节。
(LZ注:以上这段可能相关——选择性遗忘 请度娘)
对DID诊断的争论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极少见的一种障碍。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很多甚至所有病例都是由于医生的诊断、态度或医疗而引起的。换言之,是由临床工作者在无意中引起的。他们相信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巧妙地向患者暗示他可能还存在另一种人格,因而导致了这种症状的产生。有时,在催眠条件下,治疗师明确地向患者表示,要患者产生不同的人格。此外,他们相信,当患者表现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时,一个寻找多重人格的治疗师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注意,这种倾向本身可能会增强这种行为模式。
  这种争论似乎得到了一些事实的支持,许多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个案首次引起医疗人员的注意,是在他们为一些不太严重的问题做治疗时。当然,并非所有的个案都是如此。有许多其他患者寻求治疗,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他们在生活中的失误,或因为他们的亲友注意到了他们的变动身份或变动人格。
  近些年来,被诊断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人数在逐渐增加。1973年,在美国的专业期刊中只报告了约100个案例。虽然这种障碍依然罕见,但是现在仅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有数千个案例得到诊断。Foote等认为(1999)有两种可能的因素可用以说明这种逐渐增加的情况:
  ①今天愈来愈多的临床工作者相信这种障碍的确存在,而且愿意做出这种诊断:
  ②今天的诊断程序比过去更加精确。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精神分裂症是临床领域中最常见的诊断之一。把广泛、不同寻常以及神秘的异常行为模式不加以区分地归入精神分裂症,这本身就存在错误,而这种情况也许就包括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在DSM-IV-TR最新版本所规定的较严格的标准下,临床工作者现在对精神分裂症做出诊断是,就能够做出更恰当的选择,使更多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个案得到确认。此外,近年来还建立了几种诊断性测验,这些测验被用来帮助发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尽管专业的知觉、诊断的实施以及评估工具有了重大改变,但是很多临床工作者继续对这种分类的正确性提出质疑,并且不大愿意做这种疾病的诊断。

=2Bcontinued=

评分

参与人数 5宅魂 +4 宅币 +60 贡献 +10 元气(技能点) +1 活跃 +4 收起 理由
豆豆是两条小鱼 + 1 + 1 + 1 o(* ̄▽ ̄*)ブ 发糖
Akira_Oz + 1 + 3 天晚了,先马着
所谓长安 + 50 + 10 + 1 + 3 o(* ̄▽ ̄*)ブ 发糖
hatecrew + 1 + 3 好复杂= =
真土豪 + 1 + 3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12

好友

3090

积分

序章

积分
3090
发表于 2012-9-22 08: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rapitis 于 2012-9-23 00:31 编辑

看了一楼……
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看官注意将多重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区别开来。后者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就是精神活动和实际环境脱节。)
其实很多多重人格都被误诊为精神分裂。就像最后一段争论所示一般,现在对这个具体诊断的争议还是很大(除了一些典型案例),很多病人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存在多重人格,所以诊断困难。
不过这个牵扯到的记忆丧失和选择性遗忘还是不能混……后者多是由于病理或创伤原因造成部分记忆丢失(部分能够痊愈),就像多数偶像剧里面的情节……
但是多重人格的记忆“丢失”则是人格转换造成的。主人格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当然不记得(因为这段时间是其他人格在使用身体)。但是多数人都会存在一个名为“记忆痕”的人格,他\她不一定对外表现,但是其记忆是连贯的。并且该人格不一定是主人格。
如果能够通过催眠、用药等等方式使人格合并,其记忆是可以回到主人格的。所以准确来说他不是“遗忘”,而是记忆跟着人格分裂一起被分裂开了。
顺带一提除了公认的童年期性侵等诱因之外,家族精神病史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P.S.如果真的对此感兴趣,推荐一本专业性、真实性都很强的书籍(虽然有点儿老吧)《人格分裂的姑娘》

点评

争取两宿看完过来修正 以及我会发点问题上来 回答我再给技能点。  发表于 2012-9-22 23:42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29 贡献 +6 收起 理由
猫渣 + 29 + 6 Σ( ° △ °|||)︴ 碉堡了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02: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猫渣 于 2012-9-27 04:02 编辑

[来自莫名资源的分析]  整理完毕 
DiD 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


  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 (←这句以排除有人说DID定义暧昧,甚至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因需要等原因而展现不同性格、行为方式等都可以想成人格分裂),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刚开始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疑问:“原先的主人格刚开始是意识不到的”那么后来就能意识到了?
     这里有种假设
     假设主人格A 后继人格B C D... A为这个人与生俱来的第一人格
     然后后继B出现 B执政...... 这时A为原先的人格 A意识不到B的存在
     然后A又出现 代替B来执政 这时A相当于相对B的后继人格 这时A就意识到B的存在了........
     是否可以这样解释?还有无别的解释?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当主体人格或是客体人格共存时,有几率使双方或是多方的意见不和,而导致极端行为。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又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来,儿童时期所受的刺激导致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性格将会被同时保留,而且这种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来的人格压制。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坏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作为伙伴,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几率产生相互间完全信任的关系,所以当客体要求暂时接管主体时,主体将会欣然接受。但当客体所作所为违反主体直接意识时,主客之间即可马上发生冲突,导致极端行为。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所引起的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积累的愤怒在大脑中不断分离解剖催化使这种极端愤怒愈是加剧。为了释放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使双方或多方之间不可渗透,互相独立。慢慢的,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有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过份强烈的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的原因同前。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基本上根据我上课老师的说明,人格分裂在历史上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例子。从有人格分裂的纪录到现在大约100多年,但是例子却寥寥无几,而且正确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治疗法目前还不是说很确定,可能有融合.理情治疗.催眠疗法等,但是是否能治疗目前也不能肯定,而类似第五位莎莉或是24个比利,这些具有号称真实故事的书,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作者加料,让小说变精采,所以故事中的事情不全然是真的 ......

评分

参与人数 2宅魂 +1 宅币 +7 收起 理由
神木凛 + 4 Σ( ° △ °|||)︴ 碉堡了
真土豪 + 1 + 3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02: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猫渣 于 2012-9-22 03:19 编辑

[来自WIKI]   未完成!!!!!
解離性人格疾患,又名人格分裂、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名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在此手冊中歸類為第一軸的解離症的一種。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
臨床症狀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各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此時原本的人格對於這段時間是沒有意識也沒有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也有一些情況,人格之間並沒有察覺彼此的存在,這會導致嚴重的「遺失時間」現象。通常在此分裂現象開始時,原本的人格(原人格並不一定等同主人格。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份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雖然原人格通常也會是主人格,但亦有原人格仍然停留於兒童時期,身體卻交由會長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況)並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發現自己的記憶有截斷的現象,也無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嚴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會有一個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這個人格願意合作,治療人員就能從中得知許多有益的資料。
最新的研究顯示,發現人格間有四種不同並存的狀態,而人格間知道彼此存在的比例比不知道的還多,意味著將來DSM對解離性人格疾患的定義即將改寫。[1]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邁耐利(Richard J. McNally)的實驗,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在各人格之間存在記憶障礙,那些聲稱自己被記憶障礙所困擾的患者,可能更多是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現實。
[编辑]成因


多重人格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有密切相關,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1:9)可以作為佐證,這或許因為女孩比男孩易受到性侵害。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對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如近親相姦)來說,或許是必要的。
國際上的新知為 7 歲以前(黃金6年)/學齡前有衝擊過大或重覆發生的身體虐待、情緒虐待、性虐待、以及嚴重忽略,甚至源自從嬰兒開始的混亂型依附行為(Disorganized Attachment)。
[编辑]治療


多重人格的根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治療人員主要是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內在人格,通常為「內在自助者」(ISH,inter self helper),讓其成為核心人格,且讓各種內在人格互相對談而認識其他人格,然後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從而逐步削減內在人格後整合為一,但即便治療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壓力,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由於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臨床上的治療常利用催眠來召喚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療。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魂 +1 宅币 +3 收起 理由
真土豪 + 1 + 3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主题

58

好友

1万

积分

第一章

积分
15336
发表于 2012-9-22 02: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WZヾ(;∀;)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02: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猫渣 于 2012-9-22 03:17 编辑

@crapitis 召唤精神科专业姬
我太不专业 请纠错以及添加修正
2楼先不用看 我还没改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12

好友

3090

积分

序章

积分
3090
发表于 2012-9-22 08: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PPS.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人格分裂的姑娘》中的病例是一个骗局~唉,仁者见仁吧……

点评

以及窝真是太不专业了.....抱专业君腿!!  发表于 2012-9-22 23:50

评分

参与人数 1元气(技能点) +1 收起 理由
猫渣 + 1 补技能点。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7

主题

173

好友

3万

积分

The Thinker

属性未明

积分
31917
发表于 2012-9-22 09: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Σ( ° △ °|||)︴ 这。。。这么高深的东西。。。我玩得起吗?

QAQ 人家顶多就在电影、小说动漫里面见识过啊。。。
                              WORDS THAT WE COULDN'T SAY, OR COULD W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2 23: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看w
很多人觉得所有写DID的文都是杜撰的或者治疗师催眠下的|||||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12

好友

3090

积分

序章

积分
3090
发表于 2012-9-23 00: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猫渣 发表于 2012-9-22 23:41
我去看w
很多人觉得所有写DID的文都是杜撰的或者治疗师催眠下的|||||

是的……不过现在这种争论也算少很多了貌似_(:зゝ∠)_
因为真的有特别明显的病人~我们医院就有一个,还因此吸引了很多国内外专家来参观她==……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7

主题

173

好友

3万

积分

The Thinker

属性未明

积分
31917
发表于 2012-9-24 0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甚没钱 于 2012-9-24 01:14 编辑

趴着看完了

首先还是想问那个问题:即多重人格跟人格分裂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区别在哪里?
你在三楼有提到多重人格后来被定义为人格分裂,但c君说这两者之间是不同的
所以到底是不是同一种病?

假使不是的话——
就我看完你写的东西之后,自己所得的理解是:
多重人格跟人格分裂的起因很大一部分都是起源于童年时的性侵害,以及在大比例上都是近亲乱伦
但是人格分裂的人格之间具有较强的冲突性,而多重人格的多个人格都可以是稳定的
在记忆遗失方面,人格分裂遗失的是童年遭受性虐待的记忆,而多重人格遗失记忆的原因是人格之间的切换
并且,在多重人格[3楼]那里提到了
多重人格当中有一个人格是可以熟悉所有内在人格的,他可以帮助人格之间整合,而后进行治疗
那么,人格分裂呢?人格分裂可以治愈吗?
以及——
能够治疗的话,是对人格进行融合,融合之后的那个人
是具有各个人格全部记忆以及性格等的完整体
还是消除掉各副人格只剩下主人格【或者是原人格
m(o・ω・o)m如果是后者的话,不就有种谋杀的感觉吗?【殴

【捂头】我果然还是觉得挺混乱的
理解能力不好咩【殴

以及看完主楼给出的问题之后我想再_( ゚Д゚)ノ举手问问题:
1.心目中的定义神马的,其实并没有很清晰很确切的定义。不看你给出的解释而自行脑补什么的——不是会被殴吗?
2.本人及周围滴人都没有此病症!【问这问题真的大丈夫吗?
3._(:з」∠)_  咩咩咩,下面的问题我还没去查
4._(:з」∠)_  肿么办我看的过程中只能多次回忆起看过的小说、电影【果然是外行叻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22 贡献 +6 元气(技能点) +1 收起 理由
猫渣 + 22 + 6 + 1 o(* ̄▽ ̄*)ブ 发糖

查看全部评分

                              WORDS THAT WE COULDN'T SAY, OR COULD W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甚没钱 发表于 2012-9-24 01:13
趴着看完了

首先还是想问那个问题:即多重人格跟人格分裂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区别在哪里?

我不记得c君说多重人格不同于人格分裂......我又回去看了一遍还是没有.....
她说多重人格不同于精神分裂....... 还是我眼残了|||||||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主题

176

好友

2万

积分

Doctor

One and One Story.

积分
2256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甚没钱 发表于 2012-9-24 01:13
趴着看完了

首先还是想问那个问题:即多重人格跟人格分裂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区别在哪里?

我又看了一遍还是没有.....她只说多重人格不同于精分..........
好吧闹鬼了TAT
那么针对不君的理解
1.DID的起源并没有定论说很大一部分起源于童年性侵 这个病因的争论还很大 见一楼里的“关于记忆恢复的争论”那部分。
2.在记忆遗失方面,人格分裂遗失的是童年遭受性虐待的记忆,而多重人格遗失记忆的原因是人格之间的切换←这句就更没法说了 这完全两个角度了.......DID有些人童年被性侵的记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模糊了 有可能是选择性遗忘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的暂时遗忘。DID人格间不保存其他人格的记忆如c君所说就是没经历过的事他当然不会记得 他可能会听经历了事的其他人格讲 但那也不是他自己的记忆
3.有关治疗
   我读过一些很奇葩的资料 也无从去考证其真实性 什么年份的都有 现代的也有
   就是那种DID被所谓治愈了的例子
   我不知道现今治疗师到底在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原则来治疗 这个是问题。
   以前有些是通过催眠。探查好了这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人格的特点 有些是所谓非常人性化地去保护患者 免其全面崩溃 所以会进行人格融合。融合的效果也未见得都很好 有的甚至更差了
    更有些就是人格的消除。具体手段还是不了解 但其实原理还是挺有想象空间的 跟唆使人自杀大概差不多路数吧。这就跟杀人一样 但是是为了治疗的目的 哈哈哈所以这个现在当然是不公然提倡的
    其实人格也会自杀 以及会杀掉其他的人格
    各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很多有趣的例子 有为了保护别的人格而选择自杀的人格
    甚至还有人格杀了其他人格又自杀 这患者我其实特别好奇他最后的状况 是跟着最后一次自杀而直接肉体也死亡了呢还是意识层面真空了 抑或孕育出了新的人格跟重生似的?!w那作者最后也没写。
4.小说和电影都提供上来吧
但不要轻信 不要偏颇 全都阅读一遍对比着自己去选择正确的地方吧.....
真心希望看到不君价值观和知识审视下的评测内容w
Back to the Neverla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7

主题

173

好友

3万

积分

The Thinker

属性未明

积分
31917
发表于 2012-9-24 10: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猫渣 发表于 2012-9-24 01:50
我又看了一遍还是没有.....她只说多重人格不同于精分..........
好吧闹鬼了TAT
那么针对不君的理解

m(_ _)m  这下子看明白了!

我去查更多资料之后再来回答问题←我真的能回答问题吗?

以及o(* ̄▽ ̄*)o 如果我要说电影和小说,当然必须选我自己看过的
                              WORDS THAT WE COULDN'T SAY, OR COULD W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主题

12

好友

3090

积分

序章

积分
3090
发表于 2012-9-25 15: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小说推荐我还是很在行的(宅必备==)
一些关于多重人格的电影《致命ID》(这个最推荐)、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机械师 The Machinist(贝尔大叔(= ̄ω ̄=))、布鲁克斯先生 Mr. Brooks……真的是多了去了╮(╯▽╰)╭
关于治疗:这个我也不是很明白……老师提过一两句,大概就是得看你遇到哪个医生╮(╯▽╰)╭。去看精神科肯定免不了用药,懂催眠的也许给你催眠,暗示疗法、图画疗法……种种都有人尝试。顺手去知网搜了一发,发现还有人专门做过这方面的调查(1994)虽然有点古老了吧……但是目前也没有在治疗上听说什么大的突破……复制粘贴来算了

参考资料:/PutnanFW…//AmJPsyehiatry1993,150;一1048~1052, 温全球摘译,苗国栋校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第21卷第3期,1994,P187

在针对多重人格患者的治疗方式中,个体心理治疗和催眠术排第一、二位,应用最广,不同类别的治疗工作者都普遍采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治疗工作者没有使用药物治疗或不能肯定其疗效。其余服药治疗的病例所用药物,包括神经阻滞剂、抗惊厥剂、抗抑郁剂、抗焦虑剂和铿盐。其中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比神经阻滞剂和铿盐疗效要好。抗惊厥剂仅用于16%的病例,其疗效与前两者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常有报导称神经阻滞剂禁用于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但本调查中应用了神经阻滞剂的病例,确实有效者占药物治疗病例的29%。其中甲硫哒嗦应用最多。铿盐被认为疗效最差。抗抑郁药以氟西汀应用最多,其疗效与三环类或其他抗抑郁剂无显著差异。抗焦虑药氯硝安定似比阿普哇仑作用略强(P一0.06),但与氯轻安定无显著性差异。在本研究中,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合用占药物疗法的50.2%,是最常用的联合用药。
讨论:本研究认为,以药物治疗为辅的个体心理治疗对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有效,尤其是催眠术辅助个体心理治疗疗效最佳。本文结论与大部分文献的有关报导是一致的。

点评

抱歉来晚了> <  发表于 2012-9-27 04:05

评分

参与人数 1宅币 +30 贡献 +7 收起 理由
猫渣 + 30 + 7 →_→手滑

查看全部评分

签名被小宅喵吞掉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技术宅(Z站|基宅) ( 粤ICP备18082987号-1 )

GMT+8, 2025-2-23 15:32 , Processed in 0.164354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